浙大教授历时十年攻克难题,天然金色蚕茧实现量产
蚕丝是古代中国文明产物之一,在人们普遍的印象中,天然蚕丝都是“洁白光滑”,目前国际市场上大部分是白蚕丝。但是,其实早在桑茧开始应用时候,天然彩色也同被发现,只是天然彩色丝所占比例极少。经过十多年选种育种试养,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陈玉银教授团队研制了全国首个实用型彩色蚕茧品种“金秋×初日”,其所产的蚕茧及蚕丝显示出天然的金黄色。 今年56岁的陈玉银是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特种经济动物科学系教授,她研究实用型彩色蚕茧品种已有10多年。这项研究从2005年正式开始,如果从材料准备算起可以追溯至2002年。当时,陈玉银在孟加拉国考察时发现当地的彩色蚕茧土种制品很受欧美消费者的青睐,“但那个品种离我们现在的彩茧相去甚远。”质量差、产量低、无法缫制高档生丝。 因此,陈玉银萌生了研究天然彩色蚕茧的想法。“在工业化革命中,人们的要求就是标准化,洁白的蚕丝可以被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然后再加工。人们把绝大多数育种精力都用在吐白蚕丝的家蚕品种上,不断强化其品质。在国际市场上大部分是白蚕丝,天然彩色丝所占的比例很少。但是现在人们的想法变了,产品天然、保健、环保的特点符合现代消费时尚。” 对于这些彩色蚕茧是如何诞生的,陈玉银解释到:“其实蚕本身就有颜色基因在,我们通过基因重组和定向选择将颜色基因进行稳定。它们吃的是普通桑叶,外观上也与普通的品种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它的基因型不同,可以吐出彩色的蚕丝。” 陈玉银研究团队首先在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天然彩色蚕茧的色素形成机制和遗传机理基础上,创立了家蚕红、黄、绿、粉、桔等天然彩色茧的系列基础品种。之后通过目标导入,采用回交、杂交等育种手段,定向选择培育而成,所产的蚕茧及蚕丝显示出天然的彩色。 “金秋×初日”就是陈玉银团队研究出来的全国第一个进入推广阶段的实用型彩色蚕茧品种。由于黄色相对于其他颜色更加稳定,因此金黄色蚕茧品种已经开始大规模推广。目前陈玉银团队正在进一步选育绿、红等颜色的蚕茧。 “金秋×初日”这个文艺又好听的名字是陈玉银取的。”说到对“金秋×初日”这个品种名的理解,陈玉银说,金秋表征鲜黄颜色,初日表征金黄色彩,“总体说来,色彩非常鲜亮金黄。” 关于彩色蚕茧丝的优点,陈玉银仔细地介绍说:“天然彩色茧丝由于含有类胡萝卜素、黄酮等多种功能性活物质,有抗真菌、抗氧化、防紫外线等优良特性。除了具有天然的艳丽色彩外,它还有多种优良特性。彩色蚕茧的丝粗细均匀,质地比较柔软,拉力性较强。另外,彩色茧缫丝后不需后期化学染色,可有效减少纺织业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天然彩色蚕丝技术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为全国第一个进入推广阶段的实用型彩色蚕茧品种,研制“金秋×初日”背后的艰辛不言而喻。要获得可实用的彩茧,需要复杂的育种努力。“因为我们做的不是转基因,而是基因重组。这个研究的难点在于选育生物都是有平衡性的,一般来说产量高了,可能质量就会下降。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它平衡到制高点,使得彩色蚕茧的产量和质量都能有所保证。这需要很长的时间。” 陈玉银团队于2017年1月拿到浙江省农作物审定证书,开始进行大规模推广。从2010年在金华永康开始试养到如今永康全年全部饲养彩色茧,“金秋×初日”品种因其好养、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优点,深受永康市蚕农和蚕茧经营单位的欢迎。 陈玉银介绍说,由于“金秋×初日”抗性较强,在今年春季普遍多湿热天气的不利情况下,“它的张产量平均在45公斤左右,比农户饲养的白色蚕茧对照组增产20%-30%。而价格上,收购企业也以每公斤高于普通白色蚕茧3-4元的价格收购“金秋×初日”。”蚕农的增产效益十分可观。 同时,永康市联农蚕桑专业合作社将彩色茧制成高档蚕丝被,命名为“黄金富贵”,售价可达每公斤1200元,远高于普通蚕丝被,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由彩色茧加工而成的产品具有天然、保健、环保的特点,符合现代消费时尚,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截至2018年初,永康市共已饲养彩茧品种“金秋×初日”758张,创新性地实现了从彩色茧到相关丝绸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渠道的拓展。 而除了彩色茧丝运用于传统的纺织工业,在医疗、食品、化妆品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利用前景。 其实彩色蚕茧在生活中早已出现,陈玉银笑着说:“在市场上彩色蚕茧已经出现好几年了,很多小朋友几年前就养着这些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的蚕茧玩了。孩子们养着玩的那些蚕茧并没有产量质量的要求,只要颜色好看就可以。” (来源:浙江24小时)